共享单车的真正天花板不是融资,而是创始人
2018-01-08 14:21:11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作者:真像大白

2017单车:疯狂融资 野蛮投放

根据媒体报道,上周共享单车在投融资方面出现了一个变化。滴滴全资收购了小蓝单车bluegogo,并且阿里主导了ofo的新一轮10亿美元融资。虽然当事的各方都没有正面确认消息,但是可信度是非常高的。这也可以给之前盛传的摩拜ofo合并,划上了一个休止符。

小蓝单车在上个月传出了倒闭的消息,而这家单车产品的用户口碑非常好,并且已经在全国部署了60万辆单车。因为去年夏天的一场宣传事故,导致已经开始尽职调查的融资停止。这场事故严重到根本不能公开谈论,这也在侧面反映了小蓝单车管理的混乱。其实,管理问题不只在小蓝一家存在,对于整个共享单车行业来说,从它成为风口的那一天起,管理混乱就一直是行业痛病。

2017年的单车行业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,疯狂融资,野蛮投放。仅仅摩拜和ofo两家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33亿美元,而根据这两家公布的2017年投放目标,总量将超过3000万辆。

共享单车在2017年的竞争看起来就是融资节奏的竞争,但实际上任何行业都不可能靠融资永续发展。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用户之后,单车的管理和运营才是市场取胜的关键。而管理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的关键一环又是人,就是企业的创始人和管理层。

为什么共享单车的天花板是创始人?

共享单车是一个高投入、高频率但是低毛利的生意,它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方式,实现了管理效率和用户体验。但是单车的另一半仍然是传统产业规律,也就是用户租赁自行车的线下服务。这个行业的特点,就像零售行业一样毛利率很薄,必须小心谨慎精耕细作,而且基础设施需要不断投入资金维护,资产的使用成本很高。这就需要提升单位自行车的使用次数,从根本上提升资产回报的效率。

但是到目前为止,多数单车根本不在乎效率,只关注市场规模,盲目扩大产能,发狠似的把城市交通枢纽填满,完全是粗放式经营。

中国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常住人口总数大约7100万,按照自行车最大出行率和适度的周转率计算,四个城市总共也就需要180万辆左右,但仅北京一座城市的单车投放总量就超过了235万辆,这个数字已经达到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的40%,相当于每10个常住人口就有1辆共享单车。这意味着有大量社会资源被浪费,企业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,为这些无效供给买单。围绕着订单量、投放量、用户量,单车企业每天都在公关战场较量,这在一定程度会影响融资进度。但是这些数据是用多大成本实现,又能持续多久呢,恐怕只有他们的创始人心里清楚。

除了车辆管理粗放,企业管理也饱受诟病。去年5月就有知乎用户爆料称,摩拜核心高管合谋贪污上亿元。之后摩拜回应这是造谣信息,并且采取了法律行动。12月中下旬,《财新周刊》报道,一名股东公司人士称ofo用超过30亿元押金支付供应链欠款。此外报道还指出,ofo管理层奢侈成风,“一人一辆特斯拉”。随后ofo予以了否认。

网上对于单车公司内部人员吃空饷、吃回扣的爆料还有很多,甚至有一些非常具体。我们对这些爆料不做是非判断,但是这反映出单车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,就是管理疏松。

世界上并不存在必然成功或者必然不成功的模式,一切商业活动事在人为。一些创始人还没走出校门,也有一些最多只管过几十人的团队,做单车之前他们中很多人可能都没见过大额现金,可是一夜之间账上有了数亿美金,人性中的东西总会感到飘飘然。很多创始人做一做青年创业导师还能胜任,上台演讲也勉强够格,但是真把一个几十亿美元市值的公司、一个几千人的团队、一门精耕细作才有点滴回报的生意放在他们手里,真的能把这个产业带到什么新高度吗?

所以说共享单车的真正天花板不是融资,而是创始人和管理团队。去年11月有媒体爆出,滴滴派出到ofo的高管集体休假,这也被认为是滴滴和ofo创始团队对公司管理权的争夺公开化。现在滴滴收购小蓝单车,说明滴滴决定要另起炉灶,打造独立的出行生态。

上个月哈罗单车连续接受阿里和复星的大额投资,这也标志着共享单车的竞争已经进入第二阶段,摩拜、ofo、滴滴和哈罗四强并立,他们的背后都是世界级的巨头,也有烧不完的钱,但是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最优效率和严密管理的那家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